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燃烧的海洋

第三十四章 中流砥柱

燃烧的海洋 闪烁 1337 2021-12-01 12:26

  第三十四章中流砥柱

  在总参谋部负责海军装备建设期间,昆仑山级航母是牧浩洋最主要的杰作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讲,昆仑山级也是牧浩洋与腾耀辉斗争的结果。

  最初的时候,昆仑山级被设计成长江级的升级替代品,主要针对长江级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适当提高作战能力,能够在远离本土的海域独立执行作战任务,降低对后方支援的要求。

  长江级服役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虽然在服役期间,长江级完全对得起低廉的造价,特别是在不到五万吨的排水量之上获得的强大战斗力,但是对海军来说,中型航母存在的诸对弊端,使其基本上不具备远洋独立作战能力。

  在第一次印度洋战争爆发前,这些问题就反映了出来。

  受此影响,海军调整了c2,也就是昆仑山级的战术指标,明确要求把排水量放宽到八万吨以上。

  正是如此,昆仑山级成为了大型航母。

  在这个阶段,牧浩洋并不反对海军的要求,而是积极支持海军的提议,在昆仑山级的招标审议阶段做出了积极贡献。可以说,没有他的支持,黄峙博肯定不会批准海军的疯狂计划。

  要知道,在设计阶段,昆仑山级的造价就是长江级的两倍。

  相对造价成倍增长,航母的综合作战能力并没成倍增长。说得直接一点,昆仑山级的综合作战能力绝对达不到两艘长江级之和,而且在作战灵活性上,更是无法与两艘中型航母相提并论。更重要的是,设计阶段只进行造价评估,而实际建造时,造价肯定会有所提高。

  可以说,昆仑山级只有综合成本上的优势。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在设计的三十五年服役期中,一艘昆仑山级的综合开支肯定比两艘长江级少得多。别的不说,一艘昆仑山级的舰队与航空兵为四千五百人,比两艘长江级少了近一千人,三十五年的人员开支就能减少上百亿元,此外维护成本还能节约数百亿元。

  在牧浩洋的积极推动下,昆仑山级由图纸变成了实物。

  只是,在建造数量上,牧浩洋与腾耀辉存在巨大分歧。

  前面已经提到,海军最初计划分两批建造八艘昆仑山级,将取代黄帝号与两艘长江级。

  显然,这样的高标准,不但得不到牧浩洋支持,连黄峙博那关也过不了。

  原因很简单,按照腾耀辉提交的计划,第二批昆仑山级都将在二零三五年之前建成服役,而长江级到此时才服役了不到十五年,没到设计寿命的一半。因为长江级是核动力航母,所以不可能出售给其他国家。如果在二零三五年淘汰掉,等于平白无故的损失了几百亿元。

  保留两艘长江级的话,就没有必要建造八艘昆仑山级。

  从工业生产角度出发,如果分两批建造八艘昆仑山级,则每一批的建造数量都将达到四艘。结果就是,大连造船厂与江南造船厂必须修建第二座船台,需要投入数百亿元的巨额资金。作为企业,两家造船厂不可能为了各建造四艘航母进行如此大的投资,因此要么让海军建造更多的航母,要么让海军分担扩建费用。从成本角度出发,这两种解决方法都会增大海军的负担。

  try{content1();} catch(ex){}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