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燃烧的海洋

第八十一章 进攻制胜论

燃烧的海洋 闪烁 1330 2021-12-01 12:26

  第八十一章进攻制胜论

  十二月中旬,战斗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

  虽然以军在德拉与戈兰高地方向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战场依然处于胶着状态,双方都没能取得决定性胜利。随着中国陆军的第二十七集团军到达,以军在十二月十七日停止了进攻。

  这一天,到达以色列的美军已经增加到了三个师,即第一装甲师、第三步兵师与第四步兵师,全是美军的王牌部队。

  只是,在指挥权问题上,美以发生了争执。

  以色列当局坚持要求把美军编在以军的指挥体系之下,由以色列总参谋部调遣,而美军则坚持要单独作战。虽然在几番磋商之后,双方都同意组建联合司令部,但是在如何组建司令部,以及由谁指挥的问题上,依然存在严重分歧。主要就是,美军不想接受以军将领指挥与领导。

  在这个问题上,以色列当局的态度同样强硬。

  虽然从道理上讲,美军有主导权,毕竟以色列离不开美国,没有美国的支持,早就战败了。但是在现实中,以军却拥有主导地位,一是以军规模更大,二是以军更加熟悉战场与对手。

  直到中国军队得到加强,情况才有所改变。

  当然,这也与迪戈加西亚方向上的战斗有关,因为中国已经打通了印度洋航线,增援部队将源源不断的赶到。

  最终,美以相互妥协,美军获得了单独作战的机会,以军获得了联合指挥权。

  事实上,当时成立的联军司令部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机构,即美军与以军都有各自的司令官,都只向各自政府负责。在最重要的总体战略上,美以存在更大的分歧,导致双方在作战行动上很难协调一致。

  当时,美军主张进攻,以军主张防御。

  这让人有点奇怪,因为以军一直以擅长进攻为主,而美国投放到中东战场上的兵力还不足以发动一场大规模进攻。

  只是看得深入一些,就能发现其中的缘由。

  在以军内部,真正主张防御的只有一个人,即以军总参谋长巴拉姆上将,而其他以军将领要么没有主张,要么认为应该积极进攻,而且把美国援军看成是以军发动决定性战略进攻的主要条件。

  必须承认,巴拉姆是最冷静、也最有战略眼光的将领。

  纵贯整个第三次世界大战,在军事才华上能够与戚凯威齐名的陆军将领,恐怕就只有巴拉姆上将了。

  巴拉姆主张防御的出发点就是:中国已经增派作战部队,抵消了美军做出的努力,战场形势对联军不太有利。

  可以说,这个判断极为准确。

  要知道,一个第十三集团军就遏制了以军的进攻势头,而第二十七集团军肯定能够抵消美军三个师。

  从战斗力上讲,第二十七集团军还在第十三集团军之上。

  虽然第二十七集团军没有参与第二次印度洋战争,也没有多大的名气,但是该集团军是中国陆军第一支完全按照新的战略与战术标准进行改编的部队,也是第一支能够在完全依靠战略空运的情况下,执行任何作战任务的主力集团军,其编制结构更加合理,也更适合在远离本土的地区作战。

  try{mad1('gad2');} catch(ex){}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