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海魂

第十八卷 后起之秀 第五十一节 致命的位置[第二更,求月票]

海魂 闪烁 1849 2021-12-01 12:26

  潜望镜只在海面上升出了半年左右,反而是那根天线升得更高。海浪掩盖了潜望镜的踪迹,在被现之前,文皓矛就收回了潜望镜。

  电报已经出了。在文皓矛观察海面上的情况时,二副已经把电报了出去。

  下潜到6o米,全推进。文皓矛长吸了口气,航向调整到12o度。如果美战舰上有监听电台的话,那我们的位置就暴露了,先离开这里。

  下十,尾上五轮机长迅下达了具体的命令,全机推进,航向12o。

  两具螺旋桨以每分钟7o转的度旋转了起来,潜艇也在迅下潜。不多时,听声员就听到了驱逐舰在海面上驶过的声音,可没有跟着潜艇来,而是朝别的方向而去。接着,声纳的撞击声也出现了,可美军驱逐舰找出错了方向,没有能够现542号潜艇。

  这就是丁型潜艇的一大优势,其水下最快度能够达到18节,并且可以以这个度航行四个小时,而丙型潜艇的水下最大度只有不到1o节,最多只能航行两个小时。表面上看,这个提高不是很明显,四个小时也就最多跑出几十海里,而且最后还得浮上来充电,可在实战,特别是在规避敌驱逐舰攻击的时候,丁型潜艇的水下度优势就相当的明显了。

  潜航能力一直是各国潜艇设计师追求的极限目标,可在核动力出现之前,潜艇的水下航行能力都是相当有限的,在大部分的时候,潜艇只能在海面上航行,而且尽量不使用电池,而是用柴油机。可以说,在二战期间,潜艇有95的时间是在海面上度过的。只有在作战,以及规避敌人的驱逐舰,以及反潜巡逻机的攻击,以及海况恶劣到让潜艇无法在海面上航行的时候,才会潜到海面下,用电池推进。可对任何一艘潜艇来说,在海面下潜航的时间都是相当有限的,大部分潜艇就算以4节的安静航航行。也就最多在海面下呆上一两天而已。同样的,任何一名艇长都对自己潜艇的潜航能力不满足,总希望自己的潜艇能够在海面下航行得更快,更久,最好是在整个作战行动中都不需要浮上海面换气。

  在核动力出现之前,提高潜艇潜航能力的唯一办法就是安装更多地电池,并且使用更好的电池。德国人就先在电池上动起了脑筋来,可以说,当时德国人的思想是相当前的,在24年的时候。德国的工程师就提出了一个相当前卫的。在数十年之后才具有使用价值的基础技术,即利用氢与氧进行化合反应时产生的电能来为潜艇提供电力,而这就是最基本的燃料电池地概念。如果能够制造出这种燃料电池的话。那么潜艇就可以携带氢与氧在海面下潜航很长的时间。可问题是,当时的技术根本就无法制造出这种越了时代地电池,而最简单的办法,还是尽量开蓄电能力更好的蓄电池。在这方面,德国的技术也是领先于全世界的。

  丁型潜艇用的蓄电池就是从德国引进的,当初德国还不想提供该电池的制造技术,这答应出口成品给唐帝国,谈判持续了好几个月。结果,唐帝国的科学家利用这几个月的时间,以及从德国那里获得地几件样品。摸透了技术,并且开出了性能更好的蓄电池,而德国也在这个时候答应用该电池跟唐帝国交换其他的技术。当然,电池的核心技术是德国的,而对唐帝国海军的潜艇来说,也终于获得了一种能够大幅度底稿潜艇潜航能力的动力技术,这个进步有着重大的意义。

  潜艇的潜航度,以及持续潜航能力在作战中是相当关键地,特别是在规避敌人的攻击时。潜航度,以及持续潜航能力甚至决定了潜艇的存亡,决定了潜艇官兵的生死。这个道理很浅显,潜艇在在暴露之后,肯定会紧急下潜,而任何潜艇紧急下潜的度都差不多。同样的,敌人的反潜兵力赶过来需要一定的时间,从作战统计上来看,如果是偷袭的话,驱逐舰赶过来的时间大概是半个小时左右。在这半个小时内,潜艇肯定会以最快的潜航度规避敌驱逐舰。如果其最大潜航度是1o节,那么半个小时就可以跑出5海里,而敌驱逐舰就要在以5条里为半径的圆形海域内搜索,这大概是8o平方海里左右。如果潜艇的最快潜航度是18节,那就能跑出9海里,而敌驱逐舰就会在大概25o平方海里的范围内搜索。因此这需要至少3倍以上的搜索时间,而在这时间之内,潜艇还可以逃逸到更远的地方去,敌驱逐舰需要搜索的范围也就更大了。从纯理论上讲,敌驱逐舰搜索潜艇的范围与潜艇最大潜航度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说,潜艇被敌驱逐舰找到的机会与其最大度的平方成反比。显然,提高潜艇最大潜航度的好处很大。而能够以最大潜航度航行的时间,则决定了潜艇能够跑出多远,而跑得越远,那就越安全。

  try{mad1('gad2');} catch(ex){}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